吹笛的微生物



聽過吹笛人的故事嗎?

德國某個村落出現嚴重的鼠患,村民們都十分的苦惱。某天,一個外地人拍著胸脯說:我有能力解決老鼠的問題,但是你們必須答謝我一袋金幣。村民們許諾,如果成功,一定報以重酬。於是,外地人吹起了笛子,全村的老鼠們跟著笛聲前進,撲通撲通的,一隻隻跳到了河邊淹死了。事後,村民們毀約,不願意付酬勞。吹笛人憤而離去...某天夜裡,吹笛人悄悄地回到了村莊,吹奏起笛子,村裡的小孩聽到了笛聲,一個個離開了溫暖的被窩,跟著吹笛人越走越遠,最後一起消失在山的一頭….

能控制別人行動的能力,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!
在動物的世界裡,我們熟悉的微生物就具備控制宿主行動能力。
例如:
弓漿蟲(Toxoplasma gondii)控制著老鼠跑到飢餓的貓咪前面,自投羅網。
寄生於蟋蟀體內的鐵線蟲(Spinochordodes tellinii)誘使蟋蟀溺斃,如此一來寄生蟲能由宿主體內跑出,進入水裡完成繁殖。
這些寄生蟲藉由改變宿主行為,以利自身繁殖生存。

然而,除了這些恐怖的自殘行為外,微生物們是否能對宿主產生正向行為呢?

近期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指出,腸道菌叢也許能控制大腦功能和社交行為。研究發現,腸道菌叢能刺激腸道上皮細胞產生神經傳遞物質-血清素。血液中的血清素不僅能影響腸道肌肉收縮,還能舒緩壓力和憂鬱。
有趣的是,早期的研究也證明了抗生素使用和社交行為改變的相關性。
當母鼠懷孕時,注射低劑量抗生素後,會導致仔鼠產生長期行為改變。這些行為包括增加攻擊性和降低社交行為,同時伴隨著大腦中神經傳遞物質的改變。

微生物對於個體的影響,提高了我們對思考和行動控制的基本概念。
研究人員說這結果改變了他對自由意志的想法。掌控這個行為的,到底是我呢?還是我的微生物呢?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